[社论] “黄色信封法”:劳动权扩张名义下掩盖的投资危机
韩国国会终于通过了“黄色信封法”。这是在第三次挑战中取得的结果。劳工界称其为“20年的夙愿”,欢呼雀跃,但企业和投资者的不安也随之加深。新法规定原发包企业也必须承担谈判义务,并将罢工损害赔偿限定在非法、暴力行为范围内。立法的出发点可以理解,然而其方式和速度却可能严重损害韩国经济的可预测性。
首先,将“使用者”概念扩大,把原发包企业设为谈判对象的条款含糊不清。正常的发包·质量管理与劳务支配的界限并不明确。最终在现场只会增加纠纷与诉讼,而这些成本无疑会直接转嫁为企业竞争力的削弱与投资环境的恶化。
外国投资者的反应更加敏感。驻韩美国商会立即表示担忧,这绝非例行公事的发言。全球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最优先考虑的是“法律稳定性”。若此次法律让韩国被贴上“不可预测的国家”的印象,那么新外国直接投资将趋于萎缩,而国内企业的海外扩产步伐也会加快。尤其是在造船、汽车、电池产业中,全球供应链竞争下交货期与生产稳定性至关重要,一旦谈判结构复杂化,韩国的地位将更不稳固。
从国际比较来看,韩国选择的道路相对强硬。英国对非法罢工的损害赔偿设有上限,德国则仅在违反“和平义务”时追究责任。日本虽然禁止对正当争议行为进行索赔,但从未全面扩大原发包方的谈判义务。美国则对原发包方责任范围采取狭义解释,但对非法抵制行动课以巨额赔偿。相比之下,韩国同时推进了赔偿限制与原发包谈判义务扩张,没有任何平衡机制,等于是单方面向劳动者倾斜。
当然,劳工界的主张也值得倾听。过度的索赔和假扣押确实将劳动者逼上法庭,阻碍了对话本身。如果合法罢工能受到保护,谈判文化逐渐定型,长期来看劳资关系或许会更加健康。但问题在于过程。如果缺乏吸收短期冲击的安全阀与细致的指引,新法就可能成为新的冲突导火索。
政府和国会如今不是沉浸在政治胜利感中的时候。在法律实施前剩下的6个月里,必须明确“使用者性”的界限与谈判程序,并提出减少不必要混乱的操作指引。否则,韩国将同时付出劳动权扩张的成果与投资外流的代价。
[저작권자(c) 한중일 경제신문, 무단전재및 재배포 금지]